傳染性喉氣管炎(ILT),簡稱傳喉,在1925年首次見于報道,是一種存在已久的家禽呼吸道傳染病。傳喉在中國一直以來主要感染蛋雞、種雞和黃羽肉雞。但是近年來,白羽肉雞發(fā)生傳喉的病例逐年增加,嚴重影響肉雞生產性能,給養(yǎng)殖利潤造成了重大損失。作為農場管理者,怎樣知道當地是否有傳喉在白羽肉雞群中流行?要不要采取免疫或其它防控措施?首先需要的是準確診斷。
傳染性喉氣管炎的癥狀包括:咳嗽、濕性啰音、呼吸困難、甩頭、排出血痰、流淚、眼瞼粘連和眶下腫脹(圖1)等。剖檢可見鼻腔和氣管內存在大量黏液(圖2),喉頭和氣管內存在帶血黏液,紅色或干酪樣的假膜,甚至形成栓子。對于蛋雞來說,一般可通過排出血痰和氣管內的帶血黏液或紅色栓子來確診傳喉。但是對于白羽肉雞,特別是3~4周齡的白羽肉雞,感染傳喉后常常僅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和生產性能下降。這時我們很難把傳喉與支原體、傳支、新城疫以及低致病性禽流感等其它呼吸道疾病區(qū)分開來。因此通過實驗室手段來診斷傳喉是非常必要的。常用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分為病理學方法、病原學方法和血清學方法。
圖1:發(fā)生傳喉后呼吸困難和結膜粘連的雞(來源:Vasudevan Gowthaman)
圖2:氣管內的帶血黏液和干酪物(來源:Walter Fuchs)
病理學方法主要是指包涵體檢測。其具體方法是采集氣管或眼瞼等病變組織制成切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傳染性喉氣管炎的特征性病變是在鏡下觀察到合胞體,在合胞體內存在核內包涵體(圖3)。需要注意的是,做病理切片檢查一般要求送檢活雞,死亡時間太長雞會發(fā)生組織自溶,導致包涵體無法檢出。此外送檢的雞應該處于病程初期和中期。到了病程后期,由于上皮細胞被大量破壞,可能會看不到合胞體和包涵體。包涵體檢測具有高度特異性,但是對樣品的要求較高,且敏感度相對低。
圖3:顯微鏡下的合胞體和核內包涵體(來源:Vasudevan Gowthaman)
病原學方法包括PCR、病毒分離、免疫熒光和免疫組化等。
PCR的原理是檢測傳喉病毒的基因,具有成本低、耗時短、敏感度高等優(yōu)勢,而且對樣品的要求也相對低,是目前診斷禽病常用的一種方法。將PCR與基因測序相結合還可以區(qū)分野毒和疫苗毒。
常用的病毒分離方法是將病料接種于雞胚的絨毛尿囊膜。傳喉病毒會在此處形成不透明的斑塊(圖4)。病毒分離相對于PCR成本更高,耗時更長,對采樣和送樣的要求也更高。但是通過病毒分離可以獲得活病毒,以便于做進一步的毒力和組織嗜性等方面的研究。PCR和病毒分離都存在一個相同的缺陷,即只能證明傳喉病毒在病雞體內存在,但是不能直接證明是傳喉病毒導致了雞發(fā)病。
圖4: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的斑塊(來源:LDA 22)
免疫熒光和免疫組化是通過熒光顯色或化學染色的方法展示出病變部位的傳喉病毒。由于成本高,操作復雜,耗時長而應用較少。
血清學方法是指檢測傳喉抗體。對于3周齡以上,沒有免疫過傳染性喉氣管炎常規(guī)活疫苗的雞群,傳喉抗體為陽性即表示發(fā)生過ILTV感染。檢測抗體可采用瓊脂擴散,免疫熒光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方法。由于ELISA成本低,敏感且標準化程度高,目前應用最為廣泛。需要注意的是,傳喉血清抗體一般在感染后7天才開始轉陽,感染后14天才能達到高峰。此外,抗體為陽性僅表示雞感染過ILTV,不表示一定是ILTV引起了發(fā)病。早期感染過從其它雞群傳播過來的疫苗毒的雞群仍然會表現為ILT抗體陽性。
當PCR和ELISA結果為陽性時,雖然無法完全肯定本次發(fā)病是傳喉病毒導致的,但是可以確定有傳喉病毒在雞場中流行。我們仍然需要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避免發(fā)生損失。